香港本土電影近來好評如潮,《金都》講述婚姻與選擇的自由;《叔‧叔》闡述兩位老年男同志生命交織的故事;《幻愛》的劇本則充分表現精神病患的壓抑。每齣戲也圍繞着生活切身的主題、虛構的情節卻呈現城市最真實畫面。上述電影,讓我們看見現今香港幽暗的角落,喚起我們的自省,與此同時,近來卻有另一部主題罕見的電影,讓我們見盡流傳民間150年的智慧、了解本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那是否更需要被我們認真對待?《戲棚》,由卓翔執導,電影沒有半句對白,純粹用影像記錄一個戲棚的生滅。
從不認識到熟悉

坊間會形容,電影《戲棚》是卓翔記錄中國傳統戲曲的第三部曲。先是2012年的《乾旦路》,再來是2015年的《一個武生》和現在的《戲棚》。然而看畢整部長達1小時15分鍾的純影像記錄片,會發現是次主角並非單純台上花旦、武生或其他角色,而是戲棚,以及戲棚之下出現過的所有事、物。為何會選上戲棚?

「不少演員說戲棚對他們意義重大,告知戲棚能給予他們一個位置與認同,漸漸令我對戲棚產生了興趣。」再者,無論教育界抑或傳媒界,卓翔認為也甚少提及戲棚相關歷史,「不少人也認為,戲棚每次的演出對象均為神靈,其實是一個謬誤。」基於以上原因,驅使卓翔落實電影主題,欲通過這部電影打破大家對戲棚的刻板印象。

戲棚在本港有150年歷史,或許更久遠,只是未能求得證據。「本是漁村的香港很依賴神靈保佑,家家戶戶也迷神功戲及各種棚下戲曲。神誕、太平清醮、北帝誕以及天后誕等等,也能見戲棚蹤影。」六七暴動以後,又因殖民地的原因,本地着重西方文化教育,政府大推西洋藝術,漸令香港人遺忘了本士文化的根,與戲棚的距離愈來愈遠。至今,香港每年就只會搭建約40個戲棚作演出、供奉或耍樂之用;而香港更只剩兩間搭棚公司。如此現狀,令卓翔更想藉着鏡頭,永遠留住這道迷人的本土風景。
一竹一杉的溫暖

卓翔說,戲棚時至今天,依然堅持用一竹一杉作為主幹材料是有原因的,「跟搭棚師父談築棚,對話中才了解戲棚之所以用竹,是考慮到台上表演者。竹搭的戲棚有卸力作用,當演員在竹製舞台上踏地舞動,竹的柔韌性正好減低動作所帶來的疼痛感,由此可見,由竹所建的戲棚,其可塑性實在比鐵棚來得更高。因利乘便,有時後台人員和演員們亦常常發揮小創意,於竹上勾掛東西,有的更會延長或改動竹的微小部分,塑造出個人化的小角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