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年,ELLE HK 延續特別企劃 ELLE Society,繼續發掘四大核心生活價值觀:Diversity(多元)、Creativity(創意)、Sustainability(可持續發展)、 Happiness(幸福)。8月號我們以「Happiness」入題,為大家找出通往快樂的途徑。今期《 ELLE 》找來三位 以各自專屬的方式從生活獲取滿足感的快活人,分別是鋼琴音樂家張貝芝、跨媒介創作人黃靖和數碼牧民的Tiffie,帶我們走一趟他們的快樂旅途。
演奏人生的爵士樂

快樂又或是幸福感,常讓人感覺是一種我們都認識,卻又很難捉摸得到的狀態。有些人總是很快樂,有些人總是很悲傷,本質上取決這一切的,都是心態。重塑自己的心靈與信念,我們自自然然就會找到快樂的方向。爵士樂鋼琴家張貝芝(Joyce)以音樂為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帶來快樂,當聽眾明白她的音樂所帶來的感覺,更甚是受到她的啟發,那已經是她的快樂:「生活態度都是來自於自己,大家可能一直也接收到不快樂的資訊,但如何去消化這件事,我的方法就是寫音樂,和朋友一起玩音樂,去放鬆。」
忠於自己的成就

Joyce 愛上音樂的契機,與你我找到自己興趣的緣由無異,因為母親是彈鋼琴的,所以小時候已經會教 Joyce 與妹妹一起彈琴,因此 Joyce 從小到大都很倚靠鋼琴來表達自己 。 而她也和大部分人一樣,曾經想過要半放棄彈琴 :「會考的時候因為太多其他事情帶來的壓力,到了一個地步我開始有一個念頭,就是如果不彈琴就會多了溫書的時間。」但是過了幾個月之後,她還是重投鋼琴的懷抱 :「我發現如果你很喜歡某樣事情,總會有理由讓你捨不得放棄它。對所有有追求的人來說,就是對熱衷的事全心投入。於我而言, 最大的喜樂就是 —— 原來堅持就會有成果,沒有事情是做不到的。例如我看到一些彈琴很厲害的音樂家,我會認為只要我肯花足夠的時間鍛鍊,我也能到達那個地步。」人與人的相處或許會出現背叛,但堅持所帶來的成果及成就感,卻是永遠忠於自己的結晶。
「能夠寫到自己的歌,告訴他人這是我的作品,對我而言已經是很大的一步。」身處社會,最基本的成就就是個人的自我價值被肯定,除了因為他人的尊重而讓這種快樂的感覺昇華,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自豪感。Joyce 分享了她的看法:「也不能說我喜歡自己作品的所有部分,那只是我當刻能做到最好的成果。但這也代表着人類的文明,現有的科技、我接收到的資訊和影響,令那一刻的我寫了這樣的一首歌。如果這首歌成功了而成為流行的音樂就能流傳下去,正如我們現在也在彈巴哈或王菲的歌,也是因為那一 刻有人做了這樣的決定要創作這些歌。」她認為作為香港的音樂家,可以創作自己的作品這件事已經非常值得自豪。
自由即快樂

Joyce 自小接受古典音樂的教育,這給予了她很多練琴的自律,直至到大學接觸爵士樂 ,讓她重新用新的思維去學習不同風格的音樂。「爵士樂的來源是一種文化,我就像一張新的記憶卡從頭開始學習,感受那種節奏和旋律。當我重新接觸古典音樂,才發現原來可以用這麼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一件事。」她明白音樂背後的歷史遠比想像之中大,不 同的音樂代表着不同的文化,例如古典音樂來自歐洲,爵士樂則來自非裔美國人,香港則有我們的廣東歌。「小時候其實沒有深究,只是當作書本上的知識,到我寫音樂才開始學會欣賞。不同的藝術家影響成就了今天的我,而那些藝術家也是因為他們聽過不同的音樂而造就他們,探索以及與不同的音樂人工作,發現大家也在一起進步,這也是很大的快樂來源。」
拍攝現場有一部鋼琴,Joyce 坐上琴椅,即場為我們表演了一首又一首優美的曲目,問到每次即興演出的時候腦內都在想甚麼,她笑着回答:「甚麼也不會想,即興最好玩的就是不管聽眾只是在餐廳吃飯不當你一回事,還是真的購票來聽你表演,你根據當刻他們給你的感覺去表演,這才是真正的即興。」爵士樂的即興與自由正是讓她鍾情的理由, 能夠選擇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就是無可取代的快樂。「古典音樂很多時候也是跟從別人的指示,樂譜上也寫得很清楚。爵士樂最不同之處在於同一首歌內裡的資訊很少,但每位音樂家去演奏都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和新的聲音,這就是爵士樂最大的樂趣和滿足感。」正如文章開首所說,取決我們快樂與否的都只是心態。把人生看待成一首專屬於自己的爵士樂,即興地活出自由,那就是一篇演奏出快樂的樂譜。
學懂去玩的快樂

我們常說科技發展快速,使得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, 但有一股潮流卻反其道而行, 近年《狼人殺》、《劇本殺》等桌遊漸受歡迎,台灣甚至有以《狼人殺》為主題的電視節目。跨媒介創作人黃靖讀過舞台設計、 舞台導演,當過時裝設計師, 同時是一位唱作歌手。自認是怕悶的人,他跟我們分享了迷上桌遊的經過,以及如何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快樂:「想贏但又不會太在意輸,這個狀態是最開心的,想挑戰別人同時挑戰自己。派對遊戲的重點就是一堆朋友沒事做的時候,能找一件事讓大家很純粹地玩樂。」